2007年1月13日星期六

【电影】情书


不懂电影的时候,就懂得这是我最爱的一部电影。
   事到如今看过各种各样的电影,当然,对电影二字仍不能说很懂得了,仍然最爱这部电影。
   是淡淡的悲伤,和无可奈何。我总是植根于无可奈何的电影情节,总是对这些耿耿于怀。至今仍然暗自揣想,男藤井树究竟有没有爱过博子,男藤井树如果对女藤井树表白,女藤井树如果早些翻开《追忆似水年华》的最后一页,一切将会怎样?
   可是没有如果。这可是电影啊,电影的一切,落幕以后,早不该与我们相关,偏偏与我们藕断丝连。
   于是每次都要推荐这部电影,每一年都拿出来重新看。
   我对中山美穗、柏原崇是没有感触的,尽管是知名的美女和知名的美少年。我就是对《情书》蕴含的一切有感触,感触于两个人之间若有似无的少年情怀,感触于擦肩而过的悲伤,感触于相见不如不见的遗憾,感触于似水年华。
   记忆最是残忍。明明不曾拥有过,却拼命地记得,女藤井树就是这样。
   爱情最是残忍。明明不被热爱,却以为被热爱。博子是这样。
   早说了,最坏那个是男藤井树。他的生命结束了,他占据着两个女子从今往后的记忆,不肯离开,最是残忍。
   一日忽然和朋友说起那些所谓的美少年。他说,柏原崇。我回答说,定是没有看过新一季的日剧吧,显而易见的沧桑了,无力了。或许是的,然而因为《情书》这样的电影,他一代美少年的形象已经根深蒂固了。这是演员的幸运还是不幸?恐怕只有他们自己能定夺
我总是对回眸那一瞬的美,有无法割舍的情怀。
    这种美,不是“回眸一笑百媚生”的艳丽,更多是那一刹那的怅然。我想,关于这一点的审美偏执,还是岩井俊二,还是他95年的《情书》。
    
    是人潮涌动的街头,是飘雪的寒冬,是单车上的女藤井树,因为博子不确定的那一声轻轻地呼唤,钢琴随着单车戛然而止,但是那个回眸的镜头却长久留在了我的脑海中。
    
    作为国内发行的版本,《情书》的封面有两个版本:一个是中山美穗扮演博子是在雪地仰头的那张海报,白色的雪地,白色的天空,飞落的白色雪花落在穿着黑色大衣的中山美穗黑色的短发上,映着的却是中山美穗仰头的侧脸;另外一个版本,是中山美穗扮演的女藤井树在人潮中单车戛然停止而回眸的那一刹那,模糊的人群,淡化的背景,只有中山美穗那茫然而探询的眼神是清晰的,和着瘦弱的身影,显得那么寂静。
    很多人偏爱那黑白的海报,我却念念不忘作为女藤井树时中山美穗那一瞬间的美。
    
    或许人都是顽固的,总是坚持地不肯忘却似水华年般的青春里,打动自己的第一个镜头,第一种声音。
    博子给藤井树写第一封信,你好吗,我很好。后来博子在男藤井树出事的那座雪山,在苍茫的天地间,终于喊出自己满腔的挂念也喊出自己的自由:你好吗,我还好。
    还是只有这六个字,但是这种声音却如那个镜头一样,钉在了画面上。——爱到深处,还有什么言语能够比这六个字更加饱满?
    到这里,还有谁,能够忍住不动容?
    
    爱情的爱,关于初恋。
    男孩曾画了一张女孩的素描,在借书卡的背面。他把借书卡夹在书里,请那女孩帮他还回图书馆。女孩没有留意,在她踮着脚尖,将藏有男孩心意的书放上书架的那一刻,阳光从窗子洒进来,将女孩罩在一片金色之中。
    年少的恋情,喜欢一个人,只是不停地在自己并未读过的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因为,那也是她的名字。
    青而不涩,甜而不腻,纯净得有如镜头里那漫天的飞雪,让人忍不住回忆自己的年少轻狂里,是否也有那么一个人,使自己翘首期盼却又始终没有勇气开口表达,直到命运让彼此终于错过。
    
    我想柏原崇扮演的男藤井树始终是爱着——起码思念着女藤井树的,于是博子在后来得知女藤井树和自己长相相似后,终于对着男藤井树的妈妈哭,便让人也心酸起来。
    我一直记着那个片断,中山美穗哭着说,我不能原谅他。
    其实她早就原谅了他。
    小樽只是死去恋人国中时代暂居过的地方,她却想方设法要走进那个地方,或者说走进那段时光。
    
    爱一个人,便想了解他的全部。
    这一点女人尤其执着。即使不小心知道了自己在某种意义上只是一个替代品。
    那么从这点上来说,中山美穗饰演博子的时候,确实应该精致而优雅,而演女藤井树时,也的确是那般爽朗甚至冒失。也正因为这样,女藤井树在国中时始终没有发现那些卡片。
    
    青春的爱情是场祭奠。
    男藤井念着女藤井树,博子念着男藤井树。女藤井树需要的是回忆,而对博子来说,她需要的却是忘记。因为无法忘怀,她会选择向天国投递情书;因为在意,她会嫉妒男友把自己当成另一个人的影子;因为难以忘情,她始终不能接受另一个好友的爱。
    但是所有这些,即使藤井树回忆起了那美好时光中藏着的深沉感情,即使博子忘记了短暂时光中的一个影子,有一个悲伤的事实在电影开始时就存在,男主角已然遇难离去。
    
    岩井俊二无疑是唯美的,即使他能够用《莉莉周》来撕裂青春的痴狂,但是他的《情书》始终以纯净的姿态,凝固在白色的世界。
    背景的音乐除了一首松田圣子的日文歌,贯穿其中的始终是一个片断一个片断的钢琴曲,修葺着如飞雪和樱花般意象的伤感。直至谢幕,眼睛和耳朵都会轻轻地生疼。然后回忆起来,只有那个午后的图书馆,男孩在窗边看书,女孩在忙碌着整理书目,外面是明朗的好天气。风将白色的窗帘吹得飘起来,在男孩年轻的面庞前飞舞。多年以后,男孩已不在人世,图书馆里依旧阳光明媚,白色的窗帘依旧在风中飞舞。
    
    这便是似水年华,即使很多年后还是一样的风吹到脸上,但是我们依旧能想起多前的那个午后,和那个人。
    
    影片的结尾,一群女藤井树的学妹告诉她《追忆似水年华》中的秘密。那幅藤井树的侧身素描,藏在最深的角落,也象藏在藤井树的心灵最深处。藤井树不说话,用手揩揩眼睛,倔强地不流泪。
    此时碧空如洗,落叶缤纷。
有些电影是属于自己的记忆的,因为当你想起它时,总是会与脑海深处的一些回忆交织。你会在某一个街头,某一盏灯下,某一阵风吹过的时候,偶然想起某一个画面,然后一种无法言说的心情会涌上心头,伴随而来的是过去的时光在你心中呼啸而过。陈年旧事,宛如初见。
  
  就像是我在这个冬至想起这部电影一样。这是一部我无法评说的电影,正如我们无法评说自己的记忆。它只属于你一个人,藏于你的心底,偶然想起,泛起的是时光的片段和熟悉的感觉。时间过去了很多年,也许你甚至无法完整描述电影的情节,但是你可以在某一个时候清晰地想起那些画面,想起画面里的人如何走过如何说话。因为那些电影与你一起经历了过去,然后走到了现在。
  
  又比如,在这个冬至我忽然想起了电影里小樽的雪还有藤井树拍照时的咔嚓声,脑子里浮现的是许久不见的冬日的家乡,还有那段甚至有些模糊的少年时光。
  
  时光转瞬过了很久,导演也拍出了其他让人欣喜的影片,更为出色也更显才华,众人评说也众人推崇。自己也一样,流连于salyu的声音与麦田的颜色,喜欢走在围墙上的可可抹不去那染透了天地的夕阳,聆听凤蝶倔强的振翅与青空传出的哪一首南海姑娘,有时还会嘲笑一下岩井的肤浅。但是倘若依然要评最喜欢的一部,自己还是会坚持一下小小的念旧。因为这是一部属于记忆的电影,无关其他。
  
  许多年之后,你还是会想起那张在雪地里仰望的脸,贯穿始终的一个片断一个片断的钢琴曲,被风吹得飘起来的白色窗帘,行驶在林荫道上的自行车,罩在头上的那个纸袋,还有夹在白色的书里面,早已经泛黄的那张素描画。
  
  阳光照耀在自己过去的面容上,那一瞬间你重新拾起了过去,年华已逝,故人不在,岁月中却有一些是自己未曾发现的。你微笑,也怅然,一时竟不知如何作好,只听见冬天的风在耳旁呼呼吹过。这个曾经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小樽,正悄无声息地迎来春天。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