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定性,这还是一部不错的片子,不知道那么多恶评都哪来的,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这是一部跟基督教对着干的影片,基督教的可不是能随便得罪的,话说道这可以了,明白的人已经明白了,不明白的在解释多了也没意思。整部片子如果百分制我给75分。如果给朗霍华德打分的话,我给85分,也就是说我可以承认导演的工作属于优秀的范围的。导演跟片子的十分分差出在朗来拍这部片子有一些天然的劣势。朗并不想梅尔吉普森那样是一个狂热的宗教徒,从我能得到的信息来看,朗不仅没有对宗教的极端虔诚或者狂热(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基督徒,但可以肯定就算是他也不是个极端或者狂热分子),而且本身是一个很低调理性的人。《美丽心灵》之所以那么成功,我认为跟朗本人的性格时有关系的,那部片子的背景是经济学,场景都是学校研究所之类,说得人都是大学教授之类,一句话,整个故事都透着现代工具理性和科学精神,这也就是朗本人的精神底色,但如果都是这些东西必然不能感人,《美》最后打动人心的东西是夫妻之爱朋友之情,这种人之常情依照朗的性格和阅历是比较容易把握的,加上罗素和珍妮佛的表演包含激情,跟导演的风格之间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所以那部片子平衡而风格化,清晰理性又包含热情,非常好看。说回这部片子,《达》是讲宗教的事情的,而宗教这东西要表现的好是需要极大的甚至不那么理智的激情的,所以梅尔吉普森的《耶稣受难》可以那么成功,要命的是这个故事也有一个理性科学的壳,就是密码学,看似跟《美丽心理》有那么点共通的地方,可是这部片子最后要打动人心,还是要靠信仰和热情(不一定是宗教热情,很明显兰登的热情是非宗教的),可是这样的东西就是朗不那么能把握的了。靠演员弥补的这条路也没走通,后面我会单独说。
定性之后先来说说比较突出的优点,就单纯的故事性,剧本还是相当好的,非常紧凑张驰有度,逻辑性也不错,知识背景基本都说清楚了。问题在于丹布朗的小说篇幅那么长又浑然一体难以下刀,所以人物的刻画方面性格还好,都比较突出,但原文里人物性格发展的清晰脉络就很难看到了。还有一个最严重的而且不出所料的问题就是,电影最后也还是没能找到一个办法去还原阅读原文那些解密码过程时的快感,这个真的是没办法,谁让他那些解密方法一套一套的。
还有就是挺喜欢这片子的影像风格,朗总能弄出合适的画面质感,个人感觉有点新闻记录片和文艺复兴时期油画结合的奇妙质感,很不错。影片的进行过程还是透着朗对电脑特效的一贯喜爱,同一场景通过电脑特技的时空交错在《美丽心灵》里我们已经见过,这次也不少,不过感觉比较遗憾,没能表达出历史的宏大和宗教的沉重(比如他们进入牛顿墓的那个桥段,现实和牛顿的葬礼叠加,我隐隐约约感到一点导演要表达的东西,但更多的是不知所云),作为知识背景介绍倒是不错。
音乐也不错,尤其后半个小时的音乐特别是结尾的主题配上当时那个特效镜头(那是用的最好的一个特效了)和汉克斯的独白,很有感觉。
再来逐一点评一下各路大牌明星们的表现吧。个人认为演的最好的是保罗贝坦尼,那个塞拉斯很传神,造型本来就做的很好,尤其那双带了特殊隐性眼睛的白化病人的眼睛配上煞白的皮肤,反正它一出来气氛就变了,影院里所有的尖叫都是他引起的。开头他做例行的苦修体罚功课是片子的第一个小高潮。美中不足还是电影篇幅有限,讲不清身事没了线索,朗用了一组闪回带过去了事了。下一个排的话应该就是老麦克的雷了,演的一贯的高水准,跟塞拉斯相反,雷赢走了影院里所有的笑声,而且麦克的雷并没有什么阴狠的地方,他犯罪都成了一种天真的行为,处理的挺有意思。其次演的好的是那个银行经理,没几分钟的戏,不过很出彩。奥图是一个错误的人选,不过她已经做了自己做大的努力,一身套装演个身负惊人身事的解码女警察真不是她该干的事情,所以片子里她最感人的地方还是有意无意间“爱米利”的流露,全片她最好的表现出现在身事揭开,她披了一条花花的披肩回复了可人甜美的样子以后,尤其最后她试图在水上走的那个镜头,绝了。汉克斯表现的纯属一般,这个角色确实不好演,他也没发挥到最高水准,如果一般的片子这样可能还行,可这次是一堆会演戏的人对飙,所以看着就显得平平了。让雷诺完全没有发挥的空间,剧本问题,不说了。其实我觉得演的没劲的只有一个就是那个主教,蜘蛛侠二里那个章鱼教授演的,完全没有一个主教的那种宗教光芒和说服力,也没有教会为了自身的存亡和所谓人们信仰的延续而不择手段的震撼力,不及格。给他们打个平均总分的话也有七十多,但肯定没有什么值得铭记的表演。
关于电影本身没什么想说的了,这次上线的是没有被广电有关部门动过刀的完整原版,所以大家会尖叫会笑,挺好。这又说明了,有些中国电影院里的烂电影并不一定是片子本身烂。还有不得不提的是字幕翻译之烂难以相信,光我听出来低级错误就有5处左右,比如把“You're not all right”翻译成“你不能全对”,把“not a single cup"翻译成”不止一个杯子“,他们都没看电影的么,《最后的晚餐》上明明是一个杯子都没有啊。
好了,最后说说电影最打动我的地方吧,就是兰登最后说的那段话,意思就是说耶稣到底是人是神,这根本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甚至都不是问题,重要的是我们信仰的东西。我非常同意这样的说法,实际上对我来说,耶稣一直就是一个非凡的人而不是什么神的儿子,他是不是一种比我们更高等的权威和存在就那么重要么,我不一定会向更高的强权或者力量下跪,但我情愿拜那些伟大的人类为自己的导师。干嘛非要他能水上行走,用一个饼让万人充饥,还要为了可怜的理由抹杀掉他结婚生子的事才把他当作偶像。我相信的是他相信并身体力行的那些原则:爱世界和人们,相信他们可以更好,甘愿为了自己相信的东西承受巨大的痛苦甚至献出生命。世界上有这样的想法存在,而且提出这样想法的,是一个和我一样会哭会笑会饿会疼,掉进水里会淹死,刀子割了要流血的人类而不是其他什么东西,想到这点,我更会觉得这个世界还比较有希望。
尽管我在事前知道,对一部电影所抱的希望越大,往往看完以后的失望也就越大,我也知道,评论界对于“达芬奇密码”的看法即使在还没有上映的时候就已经是贬多褒少,主要是角色的选择,故事的演绎等等问题,我还知道,中国天主教界前几天还闹出了抵制影片的闹剧,不过,为了我读过的这本精彩小说改编的电影,我还是很有兴趣的看了这部电影,并且在走出电影院以后很久都不能平复激动的情绪——这绝对是我在一年以来,准确的说,是我在看完“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以来,最爽的一次观影经历。
先来说说缺点。在我心目中,这部电影最大的缺点就是,太短了。对于电影来说,两个半小时不算短暂,但是对于由一部情节如此出彩,涉及知识如此广泛的小说改编的电影来说,两个半小时实在是太短了。我恨不得电影延长到24个小时,将每一个情节娓娓道来,将每一个推理的细节都梳理清楚,将每一个人物都刻画地更加深刻一点。这是一部情节推动故事发展的电影,而不是人物推动故事发展,所以如何讲故事是成功与否的关键。霍华德是位非常优秀的导演,他也尽力而为了,但是时间的限制不可避免地导致一些情节的修改和交代不清,还有节奏上的发展过快。从电影结束后大部分观众的反应来看,大概90%以上的观众根本没有看明白或者产生了错误的理解,如果没有读过小说,外加有一定的对于宗教的了解,确实会让本来就距离上帝很远的中国人困扰不已。我暗自希望以后能有一部美剧,上中下三集就足够了,好好说一个完整的故事。
除了这个缺点和这个缺点引发的那些小问题,整部影片作为商业片来说完美无暇。汉克斯这样的好演员扮演兰登驾轻就熟,中年略发福的他梳着背头,很有学者的风采;托图还是天使那样的可爱样子;塞拉斯的每一次出场都让旁边的两位女士吓了一跳;伊安的提彬教授虽然是反派,却因为不俗的谈吐,引来最多的笑声;雷诺仍然强壮,可靠的警察形象;就连扮演主教的演员,也是非常到位,后来我才想起来,这不是“蜘蛛侠2”当中的章鱼博士吗?
几乎每一个人物都和我脑海中的形象对上了号,我现在的思维完全处在一个满足的限定之中,没有能力去想像还有更加适合的演员阵容,不可想像。整个观影的过程不但是欣赏,更是印证。印证是一种乐趣,一种和带着悬念观影完全不同的乐趣。结局都在脑海当中,想知道的只是导演怎么通过他的画面来和我脑海中的画面产生共鸣。
每一个场景出现,我都会想,这个和书里的那一段是否能够符合,和我脑海中想像的是否差不多。我会理解导演对于某些情节的简化——比如密码筒从两层看成了一层,还有某些情节的改变——比如利用手机去查询关键词,我会赞叹导演对于《最后的晚餐》的解读方式,还有Smart,路虎的表现,我也会对某些地方的仓促处理以及更改感到遗憾。
不管怎样,当最后兰登顿悟,跑出宾馆,沿着玫瑰线,来到玻璃金字塔前,发现了圣杯的真正所在的时候,那个时候,基默大师的配乐响起,那个时候,我被感动。我感谢导演和演员,完成了我的一个梦想,有朝一日,我们去罗马,我们会循着“罗马假日”的路线游览罗马;有朝一日,我们去巴黎和伦敦,我们也一定会去寻找传说中的圣杯,去看看卢浮宫,《蒙娜丽莎》《岩间圣母》《最后的晚餐》,玻璃金字塔,玫瑰线,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圣殿教堂,牛顿墓,罗斯林教堂,去感受一下真假难辨的世界。
“以往,我们和历史之间隔着一层叫做时间的玻璃,而现在,我们就在历史当中,我们在创造历史”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