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HU和SINA都发过财报了。SOHU的财报可以用一个“烂”字来形容,SINA也好不到哪里去。虽然瑞士信贷满口胡话地“重申目标股价40美元”。算算就知道,SINA 2006 VS 2005增长只有10%,已经不能算高增长公司了,而现在的P/E是45,这是什么水平呢?Google的P/E也不过47而已。当然,说胡话当然有说胡话的理由,只不过这个理由是不是出于逻辑或者理性,就不得而知了。
昨天,在SINA财报前,我曾经说过“今年春节过晚,会对Q1业绩造成比较大的影响”,SINA财报后,证明这个估计是正确的,SINA 07Q1的营收预期比06Q4降低了12%还多。当然,我还提到了Baidu,这个就等BIDU在情人节发财报的时候进一步验证了。
去年有世界杯、有北京车展,虽然广告收入增长了40%多,但是总营收只增长了10%,整体上,怎么都不是个好看的成绩。2007年,既没有世界杯,也没有车展,不知道SINA的成绩会如何。大家都在期待奥运,可是奥运只有短短15天,奥运过后呢?好像好多人都没想过。
业绩增长疲弱只是表面现象。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门户本身的流量增长已经趋缓,甚至出现负增长。下面是国内主要网站的流量趋势图(来源Alexa)。可以看出,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国内主要门户类网站的流量都在下降。
新浪作为国内最大的网络媒体,核心模式是“海量新闻”,搜狐也一样。记得张朝阳说过,正式由于国内新闻资源的匮乏,才导致人们去网络上大量看新闻,因而造就了新浪、搜狐这样的网络媒体。但是当这种“稀缺”减弱或者消失的时候,会发生什么样的现象呢?
新浪一向以拥有“成熟的读者群”为傲,从调查上来看,新浪的受众年龄的确也比搜狐大。在以前,新浪Tech几乎是我每天必看的内容,但现在我已经从每天去一次,变成了一周去一次,去的时候,也是匆匆把标题独一下,看两三篇文章作数。这并不代表我不阅读,每天我会花至少一个小时的时间,从Google Reader上看我订阅的一堆RSS Feed,简单的说,这种方式垃圾消息更少,更符合我的口味。我们公司人员的年龄很复杂,大致分布从22岁到36岁,属于门户网站定位的主要受众群。但根据我观察,很少有人每天去上SINA了。大部分都泡在自己喜欢的论坛或者小众网站里面。这与“长尾理论”是吻合的——当上网人群不够多,网络内容不够丰富的时候,人们只有去上大网站,从一堆信息垃圾里面挑选。而当网站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细分的时候,“小而精”的网站比“大而全”的网站更加有优势。
对于相对专业的人群,SINA的东西显得太浅,到处充斥了软文、口水文和垃圾文。一个频道首页每天都会堆上几百条新文章,但真正有内容、有意义的相对比较少。对于年轻人,SINA的东西显得又太死板,娱乐性严重不足。抛开这两头的人群,就只剩下像我老爸,或者坐在办公室里面无事可干的人,才会天天跑到门户网站看新闻。按照“长尾理论”的经验,当内容不够丰富,渠道不够多的时候,人们会涌向流行的东西,当渠道和供应不成问题的时候,流行的东西销量就会下降。这并不意味着流行的东西会消失,二八原理在某种意义上一定会永远存在,只不过因为“长尾”的出现,让二八原理的曲线更为平坦。同样,我认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SINA、SOHU会继续占据国内网络媒体的绝对统治地位,但是统治力在下降。现在网上可看、可玩的东西太多了,几乎每一个话题都会有对应的网站或者论坛,只要订阅若干的RSS Feed,感兴趣的内容基本上漏不过去,有什么必要每天看门户网站呢?
成功会成为成功的绊脚石。也许正是因为SINA、SOHU在传统的媒体模式上太成功,阻碍了在新的领域拓展。从2001年到现在,对于两个网站,除了SP业务以外,再没有别的可以称得上是“支柱”的业务。两个网站都进行过很多的尝试,电子商务、游戏、搜索,最终,也仅仅能成为财报上的一个点缀而已。对于新浪来说,过分分散混乱的股权关系导致管理层缺乏稳定性,对制定和执行长期战略造成障碍。对于搜狐来说,虽然管理核心很稳定,但由于部门分割过于明显,协作困难,为新业务投入的资源不够,导致创新匮乏。
去年,SINA在BSP业务拓展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Blog产品目前是SINA所有Channel里面PV(页面流量)最大的。SOHU也不赖,BSP业务已经排到了第二位,仅次于新闻。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Blog上面并不适宜做品牌广告。而搜狐和新浪,在非品牌广告销售方面都做得很弱,没有足够的渠道资源,因此,我怀疑这两个门户巨头如何能够发挥BSP业务的价值。
而新浪的iAsk已经被Baidu知道彻底打败。搜狐的搜狗目前也看不到什么明显的起色。缺乏中小企业广告的拉动,浪费了非常多的广告价值。对于更符合品牌广告定位的微视频业务,两个网站都没有什么实质性作为。游戏就更不用说了,以“非常失败”来形容并不过分。电子商务本来就赚不到什么钱,所以也可以不谈。搜狐花了3000 万美金买了校友录,六年以来无大作为。新浪推出视频很早,但仅仅作为文字内容的辅助,没有作为重点来发展。
对于这种业务模式已经成形的公司,一方面,既有成功业务占用了太多的资源;另外一方面,为了财报好看,在新的,高风险业务方面犹犹豫豫,裹足不前。同样可以预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两个公司都会继续围绕品牌广告业务做事。或者说不得不围绕品牌广告业务做事。对于任何媒体,流量如同报刊发行量,都是生命线。当内容流量增长疲软,甚至开始下降的时候,保持品牌广告持续高增长简直是不可完成的任务。虽然新浪品牌广告在过去的一年中增长了40%,但是,这很大程度得益于世界杯和北京车展的拉动。继续保持增长是可能的,第一,互联网广告的被认可度还在逐渐提高;第二,可以通过对内容和广告形式的调整,继续挖掘品牌广告潜在价值;第三,网站的广告销售水平也在提高。但是没有流量增长这个根本,持续的品牌广告增长就无从谈起。
当他们专注于转钱的品牌广告业务,争得你死我活的时候,浑然不觉外面的世界已经变了。搜狐和新浪就像两个胖子,在岸边争吵、推搡甚至大打出手。而这时候,他们没看到,船已经离开岸边,只看到李彦宏、丁磊、马云、马化腾站在船头窃笑。不仅如此,QQ依仗即国内即时通讯的绝对垄断地位,正在蚕食两位老大的市场份额。
Alexa Top 20的网站中,新概念网站占了五个,包括Youtube、Myspace、Orkut、Blogger.com和Wikipedia,基本上都是最近一两年刚上榜的新网站。其中Youtube是微视频网站,Blogger.com是BSP,Orkut是社群网站,这三个网站都被Google收购; Myspace被新闻集团收购。也就是说,在美国,主要新生势力已经被传统的网络或者媒体巨头瓜分完毕。
可以说,目前新的网络热点,集中在视频、社区(和Blog的结合)和BSP三个领域。至于电子商务和搜索,寡头已经形成,难以进入。所以传统大网站和媒体集团,急于瓜分这一块的市场。目前国内这方面的趋势还不明显,占据领导地位的,依旧是些旧面孔,虽然排名都在下降中。虽然去年号称有上百个微视频网站上线,BSP的数量也不少,但没有成气候的。所以,无论对于新浪和搜狐,想从搜索、电子商务或者即时通讯方面分一杯羹,都过于困难,为时已晚。而视频,是目前能看到的最后一块救命稻草。显然,这两个巨人在这方面过于迟钝。
让张朝阳或者陈彤深刻理解长尾,也许是很困难的事情,即使理解,也未必能作出有效的变革,也许在我们这个世界里,让大象跳舞的确很难。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让后起者有成长壮大的空间。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