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24日星期六

【电影】墨攻


电影介绍上说此片又名“墨子攻略”,其实不然。
  
  《墨子攻略》是某处翻译漫画的时候起的名字(我本以为是香港翻译的名字,不过据某香港朋友说不是,而台湾的翻译似乎也并不叫这个名字,那到底是谁先叫出这个名字的呢?奇怪~)。表面上看这名字是把原来不知其意的“墨攻”作了一个令人一目了然的解释,实际上却是把原书(指的是酒見賢一的原著,不是指漫画)题名的深意消弭的荡然无存。
  
  墨家以守御之术闻名于世,最著名的莫过于墨翟与公输般在楚王面前的那一场对峙,由此便有“墨守”一词流传下来,虽然在后世这个词已经演变的近乎贬义,但其源头所在却是后世抹杀不了的。
  
  “墨攻”一词,正应着“墨守”而来。
  
  墨家诸子所持的本是“非攻”之说,然而能胜于朝廷固然最好不过,但言语交涉无效之时,便只剩下战争一途。在《墨攻》的日文小说中作者写道:
  
  “尽人皆知,弱肉强食乃是战国时的普遍风气。大国对领土和民众的贪欲永无止境,中小国家乃至土族豪强都成了引发侵略的饵食。墨子教团为了与大国的侵略对抗,也逐渐染上了类似佣兵一般的“非”非攻的色彩。对他们而言,非攻不仅仅是一种学说,更是一种可以为之献身的实践。他们为了不让非攻仅仅停留在口头上,除了挺身而出挫败大国的侵略,别无他途。正因此,他们几乎总是在没有报酬的情况下战斗着。”
  
  可见,在作者看来,“攻”是“守”的手段,“守”是“攻”的目的。这里面的转折关窍,很有几分辩证主义的味道。所以作者给全书定下“墨攻”之名,着实费了一番苦心,一旦换作“墨子攻略”,原文的味道登时大打折扣,全成了媚俗讨巧的下等之物了
看《墨攻》是亲切的。虽然漫画原著是日本人,制作班底以港人为主,还加入了韩国人和黑人朋友,但黄沙厚土、城墙楼台、刀戈弓箭,让我们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又质朴至诚的春秋战国时代,来到了一座小小的梁城(此处先无意与考据和历史来辩驳)。在经历了《英雄》的“大英雄主义”,《无极》的无边无际和《夜宴》的莎式舞台之后,《墨攻》又回到了此类影片的“纯粹”上(此“纯粹”当然也是相对而说的)。也许和《七剑》一样,《墨攻》也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失误,但无妨对其的喜欢。
  
  一、墨攻之“墨”
   对墨家的主张学说以及历史等,了解有限,这里就电影论事。电影里体现(其实也不是体现,只是提到或提出而已)的墨家思想主要就是:“非攻”和“兼爱”。非攻兼爱可以合在一起理解,就是主张和平,提倡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但这样的思想在现实里却并不实用,在面对利益冲突和争夺时,就显得无能为力了。于是,大概就是因“非攻”而“善守”,电影里的墨者形象就是到处帮人守城的智者兼勇者了。非攻兼爱作为墨家思想的一部分,片面局限难免。墨家的另一重要思想“天志明鬼”(或者叫“尊天事鬼”),说人的发展以及对人作为的赏罚皆由天定,正是在这样“必顺乎天”的前提下,“非攻兼爱”做好自己的本分就可以了。当然,这样的迷信言论不能出现在电影里,于是导演给出了一个“当一国统一了七国之后,战争才能结束”的后人之说。
   在墨者革离身上,导演还给出了现代人的自我反思意识。当发生数千俘虏被屠杀的惨剧后,革离开始反思战争中要以杀伤敌人为主是否正确,这是从更人性的角度去看待战争。但面对战争,墨者并没有根本的解决办法,他将和平冀望于贤明的君主身上,自己继续游走各处,秉着墨家思想和自己的能力,去帮助战火中人民。
  
  二、墨攻之“攻”
   墨者善守,墨者革离如何守梁城,成了影片的一大看点。全民动员,改良兵器,“木板借箭”,诱敌深入等等,还有敌军庞大的阵势,加上摄影和特效的作用,着实好看。但敌我兵力太过悬殊,抵挡住赵军的第一次进攻,是依靠射伤了敌军主将,而革离也差点丧命,这也增加了影片的惊险刺激。这主要是革离的功劳,但其中难免有运气的成分,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墨者的局限。
   除了攻防本身的激烈,导演对攻防缓急节奏的把握,也为影片增色不少。
  
  三、墨攻之“情”
   看完电影,我在想,要是范冰冰没有对着革离那么一“脱”,该多好。本来这样的电影中的女性角色就不是太重要,且也没有要表达女性意识的义务,只要特点鲜明就行。或身着戎装,英勇善战;或大方善良,温柔体贴;再或是妖艳诱人,英雄难撼。范冰冰以一身戎装出场,但其后却甚少参与大战,送鞋送衣一片体贴,却又在战事要紧之际莫名其妙对革离投怀送抱。想要在唯一重要的女性角色身上表现太多的(商业)元素,结果却适得其反,显得毫无特色了。
   当然,不是说这个就不应该有了,她也是表现墨者无奈的一个方面,只是处理的不够精致。她是革离个人自己的爱,墨者倡导兼爱而理想很大,但现实却是连自己的爱人也保护不了。理想在现实面前难免脆弱,执着着前行,难免伴随着牺牲与悲伤。
总体感觉就是中国版《木马屠城》,加上地道战+地雷战+水淹七军+泰坦尼克号。刘德华同学一会儿像共产党骨干来做群众思想工作,一会儿又像传教士来教育大家要爱每一个人,一会儿又像江湖大侠武功非凡却参不透儿女情长。反正他演技向来如此,不如他的票房号召力强。他的脸好像没什么表情,他的扮相倒是超酷:一双毛短靴,一身咖啡色亚麻长袍,一条非常有质感的墨绿色大披肩,外带一个寸头。可以直接进连卡弗的橱窗!应该是今冬米兰最流行新款!
  
  范冰冰同学的演技,没看过《手机》,没法评价是否有进步。不过自从我在天涯上看到大家说她长得像《葫芦七兄弟》里的那个美女蛇妖之后,就颇为赞同。所以片子里也一直这么觉得。虽然她是想表演一个倔强、单纯,对刘德华一往情深的烈性女子。但是但是,我觉得她的本色不够淳,刚烈不起来啊。倒是让人觉得很任性。中间还主动向刘德华投怀送抱,和战国的背景很不协调。谁让原著是日本漫画呢?可是既然是说墨子的事情,中国的漫画家干嘛不涉猎一下?我上次看古典题材,还是N年前的蔡志忠同学。现在大家都只知道蔡康永了吧?
  
  吴奇隆。霹雳虎胖了,脸成了宽的。不帅了。不过角色还挺感人。但是开始太自卑,后来的性格转折不是很明确。
  
  韩国人小崔。怒目而视的时候有点儿金城武的感觉。不过还是没金城武帅。而且平均每3秒钟就怒目而视一下。一看就是想飚演技,用力过度。。。也是,性格比较模糊,转折不明显——也许是我智商太低,看不出导演的用意,大家原谅。
  
  有个角色叫做巷淹中。喜欢这个名字。也喜欢这个演员。超级有气质老男人的代表!谁能告我他是谁?需要818。还是中意老男人
  
  最后要赞王志文。这里面他演技最好。当然,演出反面角色本身就比较容易出彩,但是王志文这种老戏骨绝对是质量的保证。从方言到今天,他的长相没怎么变,还是那个大大大的眼袋,绝对实力派。我就在想,每次鸿篇巨制,他们经常找一个大陆的老戏骨做次要演员:英雄里的陈道明叔叔,天下无贼里的葛优叔叔,然后还经常找一个韩国人或者日本人来保证东北亚市场(无极牛就牛在既有日本小队长,又有韩国美男子),然后找刘德华等等来保证东南亚市场,最后安一个花瓶mm保证潜规则神话不破灭……可这样的负面效果就是,整场戏下来,观众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陈道明,葛优,王志文们。用心良苦却成空啊。
  
  主观地认为,这种比较强调文化底蕴的戏,是不是能统一一下文化背景呢?至少要让观众感觉到他们确实是同一个朝代的同一个地方的人吧?最分特这戏里头还有一个鬼佬,他说着比真田小队长还蹩脚的中文,大家都笑了。(不过我当时想,中国大片里终于有一个这种角色的外籍演员了,就像咱们的小章小巩在荷里活……)另外一个笑场是刘德华和范冰冰头上的盔甲上好像插了两根鸡毛掸子,BH - -b
  
  啊呀,刚说了要感恩,就批评了这么多。罪过罪过。主要我是被电视台宣传给忽悠进去了,有点儿郁闷。不过比无极强,比《Troy》也强,和《地道战》一样好看!!!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上半部分让我总想起伊拉克和美国的关系。下半段走神了,还是人物刻画出了问题。和小说一样,真正取胜的,不一定是情节,但人物和语言,一定要到位啊,文化也要和谐。不能光顾着市场——我站着说话不腰疼,我知道。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