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18岁的鲍尔默在哈佛念二年级时,认识了同楼里一个瘦瘦的红头发学生——他就是后来微软的创始人、世界首富比尔·盖茨。
文章约:5000字,推荐阅读程序80%; - 给我一只烟,再来听可乐;别忘了看新闻时,可乐喝起,音乐开起。哈。
“高频段交流”
他和盖茨住在宿舍楼的两极,他们一见如故,当时盖茨18岁,也是哈佛二年级的学生。这两位数学疯子是在学校电影院里观看《雨中情》和《橙色钟表机械》两部电影时相遇的。看完电影后他俩曾合唱剧中歌曲。
对数学、科学、拿破仑的激情使他们成了神交。鲍尔默和盖茨搬进同一个宿舍,起名为“雷电房”。他们在一起,整夜激昂地争论拿破仑,一个声音试图压倒另一个声音,整个宿舍像雷电一样亢奋。
他和盖茨一样精力充沛,可以几天几夜熬夜不眠。盖茨常通宵达旦玩桥牌,两人会在早餐时碰面,一起讨论应用数学, 比赛数学游戏。鲍尔默至今还后悔在宏观经济学的期末考试中,盖茨99分,鲍尔默97分,以两分之差输给盖茨,而这门课程两个人竟然谁也没有上过一堂课。
他俩一起选修研究生的数学和经济学, 是班上仅有的两名本科学生,但很少去上课。比尔·盖茨回忆说:“我们的进度落后太多,所以一到‘考试期’只得整夜开夜车,设法搞懂课堂上到底上了些什么玩意儿……我们就这么用功再用功,那真是史蒂夫和我之所以成为密友的主要原因。”盖茨和鲍尔默大多数时候都逃课, 期末才玩命突击,花尽可能少的时间,得尽可能高的分数,这就是他们的游戏。惊讶的是麦可史班斯教授,他说,盖茨和鲍尔默几乎不来上课,可是门门课都拿A!
盖茨回忆哈佛时他和鲍尔默的默契游戏,“史蒂夫主修数学,和我同住在一个宿舍里。我们彼此的生活方式截然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奢好——花最少的时间读书来获取最高的成绩。我把这种拖延当成游戏。事实上当我新结交的朋友史蒂夫也加入这个游戏,我尝到了遇知音沾沾自喜的滋味。史蒂夫精力无穷,是天生的交际家,课外活动占据了他大部分的时间。他是足球队的经理,红色哈佛报的广告经理,文学杂志的社长,又是哈佛兄弟会的骨干。我每天故作轻松,故意翘课反而拿最高分,就会感觉很酷。我把课余时间用在桥牌上。我在桥牌上赢了不少创业资金。投资最少的时间得到最高回馈成为一种游戏。他和我一样,平时没有时间读书,直到考试前才临时抱佛脚。有一回我们同时选修一门相当高深的研究所课程——代号为2010的经济学。我和史蒂夫整个学期都在忙别的事,期末的前一个礼拜,我们像疯子一样猛K,结果两个人都得了A。”
虽然两人都想将上课时间降到最少, 但与盖茨的梦想曲不同,鲍尔默则将大量的时间投入社会活动。在哈佛,鲍尔默开始了他的领导生涯——橄榄球队经理,学生报纸《红色哈佛报》和文学杂志“教练”,男性学生“狐狸俱乐部”的骨干,鲍尔默曾劝说盖茨加盟。他拉盖茨参加狐狸俱乐部,那是男人的俱乐部,在那里大家穿着半正式礼服、抽雪茄烟、饮酒过量后站在椅子上讲故事、打撞球。盖茨则属于那种不善交际的学生, 不喜欢抛头露面。
鲍尔默是个很有个性魅力的人,他和盖茨腼腆拘谨、沉静稳重、不善交际的内向型刚好相反,他是个外向型的人,热情洋溢,有幽默感,喜欢用煽情的语调表达自己,并有极强的社交能力。两人个性不同, 但投缘到像齿轮一样丝丝入扣,性格互补,有着惊人的默契。他们都对数字敏感,学识渊博,精力充沛,认准了目标就会勇往直前,他们无时不在一起交流对许多问题的看法,这为他们以后的肝胆相照、精诚合作奠定了基础。用盖茨的话说,两人是“高频段交流”, 彼此能接受对方的全部信息。亲兄弟还不能这样默契。两人就像两台联机的终端一样相接。这就是为什么两人在业界决斗场上可以天衣无缝地联手出击。
共同创业
1975年,盖茨在学校里坐不住了,他办理退学手续去搞微软,于是鼓动鲍尔默也辍学去帮他。可盖茨万万没想到,鲍尔默回绝盖茨的理由竟然是,自己好不容易才当上哈佛橄榄球队的“掌门人”,不想就这样轻易放弃。拿到数学和经济学的双学位后,鲍尔默继续想当“教练”——这次不是带球队,而是带公司。
鲍尔默以优异成绩考入斯坦福商学院,但他决定推迟去报到。他去当时设在新墨西哥州阿尔布奎克市的微软总部拜访盖茨,然后去辛辛那提的宝洁公司任职,担任产品助理经理。 他先在宝洁公司做市场营销,从小甜点到电脑屏幕,什么都卖,并在那里认识了现在GE(通用电气)的CEO伊梅尔特。
1979年春,他前往斯坦福读商业的“教练课程”——MBA。
1980年,就是在斯坦福校园里,比尔·盖茨找到在商场上雄心勃勃但还是纸上谈兵的鲍尔默,引诱鲍尔默加入还在孵卵期的微软。盖茨有着和平常人不一样的豆蔻年华, 1975年他与童年好友保罗艾伦共同创办了微软公司,他担任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
微软成立五年了,还是个“卵子”,需要一个有非凡经营大脑的“精子”。微软陷入了非比寻常的困境,公司里都是技术天才,没有管理天才。盖茨急需一个远见卓识的管理天才。盖茨最伟大的地方,就在于他慧眼识英雄,把最好的人网在自己的身边。盖茨对鲍尔默发自内心的欣赏,欣赏鲍尔默惊人的亲和力,煽动力,凝聚力,沉稳和一流的领导能力,内心善良,待人和蔼,在任何场合不卑不亢,从不咄咄逼人,但是天生具备和恪守领导者准则。他的浑身蕴藏着能量,一旦爆发会像岩浆一样震憾世界。他的身上聚集了不可替代的硬件和软件。盖茨可以断定,鲍尔默是天生的领导英雄。
如果鲍尔默支着斯坦福的大架子不出山,微软这个卵子就只是细胞。盖茨说,不是要成为拿破仑吗,这就是拿破仑时代。拿破仑需要剑——踏破尸体征服世界,而今我们只用横空出世的科学就能征服整个世界。
鲍尔默意识到,这是开天辟地群雄并起的时代,这是一场机会稍纵即逝的资讯革命时代。晚一步就错过一个时代。在整个世界还在沉睡时,占领世界就要像睡狮一样提前醒来。只有领先群伦才能领先一个世纪。他的信条和盖茨的信条惊人的相似,这个信条以后就是微软的信条:科学是领先者的天下,而不是追随者。
可是他不懂编程序,提出自己只行使管理职能,绝对不编程。盖茨抓住他。他需要的就是鲍尔默这样的超级大管家。就这样,24岁的鲍尔默放弃了斯坦福的学业,飞到深陷危难的盖茨身边。他与盖茨的会师才真正为他的未来世界第一教练的位置盖上大印。
1980年,即比尔·盖茨创建微软的第六个年头,盖茨聘请小自己一岁的鲍尔默担任总裁个人助理,也就是他自己的助理。在盖茨的游艇上以5万美元的年薪和7%股份的合同聘用了鲍尔默。当时微软才16名员工。鲍尔默是第17位员工。鲍尔默成为微软第一位非技术的受聘者。从此,鲍尔默就开始了他在微软至今已长达23年的激动人心的创业生涯。
一个人只是单翼天使
鲍尔默有句口号,“一个人只是单翼天使,只有两个人抱在一起才能飞翔。”
他回忆起他在微软的蜜月期。他负责管理,招募新员工, 但上来就和盖茨争得面红耳赤。因为他想立即招募更多的人,精打细算的盖茨则声称,这会使他破产。盖茨有一个规矩:公司不能负债经营,银行必须有足够维持公司一年的钱。两人各不相让, 最后还是盖茨让了步。
盖茨这样回忆当年与鲍尔默的首次针锋相对,“我和史蒂夫很少发生争论,但他到微软的第三个星期,我们就展开了第一轮交锋。当时微软雇佣了30名员工,史蒂夫却坚持再雇50个。我说,不可能。我们许多早期的客户都难逃破产的命运,我当时也怕遭到同样的不测。我认为微软必须短小精干。但是史蒂夫丝毫不肯让步,所以我妥协了。”
盖茨雇用鲍尔默之后,他们的友谊也经历了严峻的考验和磨合。鲍尔默能有今天的地位和成就,主要是因他在微软帝国扩展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DOS之前,微软本不知名,而在Windows之后,微软统治了我们的桌面。 80 年代中后期,微软Windows项目迟迟无法完成,成了一堆难以收拾的烂摊子。而IBM的OS/2声望日上,被认为是DOS的本年继承者。微软从1981 年就开始开发后来称之为“Windows”的操作系统,欲以此与IBM的OS/2决一雌雄,但这个项目却迟迟无法完成。这时鲍尔默挺身而出,承担起开发的责任,全力监督,终于在1985年成功地把Windows3.0推向市场。这使鲍尔默声望大增,深受爱戴。
让鲍尔默在微软中声望日隆的是他那种“铁肩担道义”的精神,这些年他的足迹遍布公司的管理、销售、市场、产品和服务。
传言1985年春,微软没能在最后期限前研制出视窗软件时,盖茨曾气愤地说,如果视窗软件不能在年底前上柜台销售,他就要鲍尔默走人。尽管谁都认为盖茨只是一时气话,并不是真的要放弃鲍尔默。结果鲍尔默也不负盖茨所望,当年11月,视窗软件在千呼万唤之后终于登台亮相。
鲍尔默回忆说,那时我负责研制视窗操作系统。当时Windows 1.0失败了,Windows 2.0也不成功, 直到推出了Windows 3.0,微软才大获全胜。这使人想起那则关于驴的笑话。
一头饥渴难耐的驴在沙漠中穿行。它问主人:“还要多远才能喝到水呢?”主人回答:“耐心点,伙计,耐心点”过一会儿它又问:“还要走多远才能喝到水呢?”主人回答:“耐心点,伙计,耐心点。”再过一会儿它又问:“还要走多远才能喝到水呢?”主人回答:“耐心点,伙计,耐心点。”听故事的人不耐烦了,就问:“这有完没完呢?”回答当然是:“耐心点,伙计,耐心点。”
他说,“我喜欢跟别人说,所有的产品和所有的企业都将经历三个阶段:
一、愿景阶段。愿景阶段充满了兴奋和活力,一切都显得前途光明。在那个阶段,我们对自己的无知之处一无所知。
二、耐心阶段。接着就进入了耐心阶段,很苦。你不得不把产品中不适合的部分砍掉。你不得不对市场作出反应。如果你认为你的产品将很快赢得大规模的消费者,那你就麻烦了——因为事情很有可能不这么发展。经历了所有这些调试之后,你不能失去耐心。
三、行动阶段。最后,你终于进入了行动阶段。微软的哲学是,点子和想象都很重要,但是真正使公司有所区别的还是实施情况。这时候,你可以大规模生产,跟踪产品价格,看怎样能赚取更多收入。”
比尔·盖茨最让人敬佩的是他超人的远见,鲍尔默与其说是远见不如说是实效的管理、敏锐的洞察、惊人的嗅觉。他闻到哪种气味,就知道结果怎么样,很敏感、敏捷、敏锐。
盖茨可以指出一行代码里有什么错误,而鲍尔默可以指出某个软件是否具有市场潜力。
鲍尔默不是做软件的,对软件的了解不是他的核心竞争力,他的核心竞争力是对整个业务的敏感程度。 鲍尔默对软件商业上的敏感度令人折服,他对业务的敏感度非常强,一个产品他看一下就能预测到结果是什么,无论从管理还是从商业方面,他都是超强的,也很独特。
鲍尔默从麻省理工大学招募来进行早期Windows产品开发的工程师说:“鲍尔默的智力与盖茨相比是明显不同的另一种类型。只要给他一项生意,不管他做过还是没有做过,他都可以用简单的计算估计出这种生意的利润有多少,什么地方挣钱,什么地方亏本,而且他的估计误差不会超过5%。”
我历来就是啦啦队长,管理着一群天才
“你认为征服世界,比战略更重要的是什么?”
他说,“人治。”
他说,“我历来就是啦啦队长,管理着一群天才。”
鲍尔默回忆起比尔·盖茨的话:“如果把我们公司顶尖的20个人才挖走,那么我告诉你,微软会变为一家无足轻重的公司”。是的,盖茨如果没有几十人的铁杆搭档,公司将是一具干枯的木乃伊。”
“你选择员工的条件是什么?”
他说,“我选择员工的条件只有四个:勤奋、数学逻辑能力强,高智商和高情商。”
他进一步解释,“我的用人之道,就是吸收智囊。‘雇佣最有才华的人,雇佣比自己优秀的人’ 一向是我的宗旨。除了聪明、有创新能力,是否有团队精神也是十分看重的品质。你的天才决定你能做什么。你的动力决定你能做多少。你的态度决定你能做多好。一个人一辈子有很多角色,但大部分是在做配角。做人难的是甘做配角,做好配角。这就是企业文化。一个优秀的、富有创造性的复合,一种多元的复合,它包括知识的复合,能力的复合,智商和情商的复合……首先在高智商和高情商的人群中落户,形成团队精神,一个最高效、管理最完善、最理想的技术机构。”
微软招募员工时秉承四条原则,即:雄心、智商、专业技术知识和商业判断能力,这在创始人盖茨身上都得到了最集中和最充分的体现。而这四条原则中,智商最重要。这也是为什么微软集中了一大批“天才”的原因。
鲍尔默最满意的是拥有一支豪华的团队,一套既能吸引一流科学家也能培养一流科学家的机制。
(主要摘编自杰佛逊:《史蒂夫·鲍尔默传》,李贺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