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29日星期日

你稀饭的Internet2.0是虾米模样?

惊闻欧美政府支持重新设计互联网架构,据说带头“擦黑板”(“clean slate”项目)的负责人Dipankar Raychaudhuri教授认为现在的互联网能一直工作到今天是个“奇迹”,因为它压根就不是为我们设计的。甚至作为互联网创始人之一的Vinton Cerf 也支持这个论调,他认为,“clean slate”项目是合理的,因为目前的互联网技术不会满足所有需求。

我得到这个消息后的第一刻就开始浮想联翩,昨天我们还在惊叹互联网改变了世界,今天专家就说它已经老了,难道38岁的互联网已经是68岁的心脏了?

无论如何,美国和欧盟都在支持一些“未来互联网设计”的项目,面儿上的原因据说是因为现在的互联网脱胎于固定终端和“内部网”,所以在支持移动性和安全问题上有着致命的不足,未来的第二代互联网除了这两个问题会有所改变外,还能够“轻易地接受未来的技术”。

我觉得前两个原因有点“瞎扯”,无线网络已经解决了移动性的问题,安全问题是人性的问题,不是技术问题, 我觉得怎样让互联网能更加“轻易地接受未来的技术” 倒是一个值得开发的空间。

比如我认为现在互联网只能延伸人的“视觉、听觉”,还做不到延伸人的“嗅觉、味觉和触觉”,我希望未来的互联网能“轻易地”延伸后几个感觉,这样我看大众点评网或者饭统网时,就能“虚拟的”尝一下某饭馆招牌菜的味道,在网上购买衣服时还可以用手感受一下它的料子。未来的“宽带”要是“宽”得可以传送一把太师椅那就更好了。



科幻片《少数派报告》中能传输立体拟真形象的无线网络

不知道以上这些“未来的技术”能不能被Internet2.0 “轻易地接受”。

也许打小接受了太多“阴谋论”的正统教育(奇怪的是在今天主流电视媒体上,把这些“阴谋论”掰开了揉碎了咀嚼后再喂给善良老百姓的节目为何依然如此“如日中天”),所以总想挖掘出表层信息背后潜藏的“阴谋”来。

这么仔细一琢磨,竟也惊出一身冷汗——不由得暗自庆幸:幸亏我不是上层建筑的顶梁柱!

果然,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啊!Internet1.0已经快让我们的上层建筑疯掉了,弄出这么多大毒瘤来污染社会空气,我们一手“搞废物”,一手搞立法,已经很不容易了,你那里又要推出 “能够轻易地接受未来的技术”的Internet2.0,岂不让我们为“还网络一个纯净的天空”作出的所有努力都付之东流了吗?

我这儿都已经跑岔气了,你们丫的坐着火箭还嫌慢,还让不让人和谐了!

幸亏凡事要推倒重来都没那么容易,据说Internet2.0要搞得像个样子怎么也得10到15年,等Internet1.0到了50~55岁的法定退休年龄,Internet2.0才能正式走向工作岗位,顶老子的班。到那时,也许我们现在担心的问题早已不成为问题了。

最后说句题外话,近来常和朋友谈到互联网的信息监管话题,听说“搞废物”还是很花银子的,我们的技术和设备是世界一流的,某些外国专家都要到我们这里学习先进的搞废物经验,这些银子要是花在我们自己的Internet2.0研究上,至少未来面对“敌对势力”在Internet2.0里挖的技术陷阱,我们不至于连眼睛都不眨地就往里跳。

要说有远见,我很佩服两个人,一个是麦克卢汉,已经说了很多就不再说了,另一个是邓小平,在处理有12个雇工的“傻子瓜子”年广久是不是资本家的问题上,小平同志采取了“放一放、看一看”的态度——“一个傻子能掀起多大的风浪?”从而避免和马克思“经典”论述正面“作对”,真是很有政治智慧。时过境迁,曾经要命的问题今天早已经不再是个问题了,其实当初小平同志早就看清方向了,只是有些话不能明说罢了。

今天的互联网又来挑战主流价值观的神经了,很多人就像当初要打倒年广久那样给看不惯的现象扣个帽子,然后就可以放心地用道德大棒猛打一气了,但对于有些今天看来有点敏感的情况,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学学小平同志,先“放一放、看一看”再说呢?真的,就这点破事“能掀起多大风浪啊?”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