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非华人社团代表在约翰内斯堡举行的一个座谈会上,对“中国公务团频赴南非”直言不讳地提出批评。称公务团鲜谈公务,多数是借官方访问、商务考察、办展览会等名目,来南非游山玩水。目前平均每年从中国各地到南非访问的有200多个“公务团”,其中100多个是省部级代表团,100多个是省部级以下的代表团。公务团组一般由5~6人组成,平均每人的花费大约5万~6万元人民币。也就是说,“中国公务团”一年在南非至少要花公款5000万。(5月28日新华网《国际先驱导报》)
中国官员公费旅游痼疾一直为百姓所诟病。在国际上,有些国家政府对公费旅游是绝对禁止的,否则就成为丑闻,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最终导致辞职下台。而在我国,公费旅游却愈演愈烈,不但不是引起轩然大波的丑闻,反而成为司空见惯的普遍现象。个中原因难道不能警示我们些什么吗?
首先,谁为5000万旅游费用埋单?
既为“公务团”,自然就有冠冕堂皇的理由,或访问、或考察、或学习、或办展览……费用自然也就需公家出;也有个别政府官员带着企业老板为他们埋单。对于前一种情况,官员掏政府的腰包不心疼,花纳税人的钱不手软。而后一种情况,企业老板为何要无偿为官员买单,他看中的是官员手中的权力资源。正所谓“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短”,总要找机会通过权力介入市场,为其谋取不当利益。于此说来,最终牺牲的是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官员们的豪华出国游,无论由何方埋单,其实最终埋单的不过都是普通百姓罢了。
其次,“公务出国”已成“福利腐败”的代名词,甚至演变成“潜规则”。
我国多数国家机关、地方政府对官员出国访问都有相关规定。例如“省部级官员每年可以两次出国访问,局处级官员每年可以一次出国访问”;“一年出国访问一次的,可以访问两个国家,时间不超过12天”云云。这种“潜规则”本来的用意是用于控制政府官员出国访问,但现实中又往往演变成一种政府官员的待遇,无论是否必要,反正过期作废。不仅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而且滋长了政府官员的腐败风气。
再次,制度的缺憾。
针对官员变相出国旅游的问题,早在1993年10月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曾发出《关于严禁用公费变相出国(境)旅游的通知》,但时至今日,情况为何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我们仅从《通知》第八点即可知晓。第八点指出:“纠正用公费出国(境)旅游的不正之风,由各级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各单位负责进行清理整顿”。我们要问:若是负起统一领导责任的各级党委自己也想公费出国旅游,情况何以改善?到南非访问的200多个“公务团”中,有100多个是省部级代表团就已经说明了问题。
当然,为了加强对外交往和交流,各级政府和部门派出公务团是必要的,但是必须严格控制,必须杜绝公务团游山玩水。并首先制定正义、公开的程序:一是财政预算监管程序,二是行政开支公示程序。
具体而言,一方面,官员的每一项开支,都必须纳入财政预算,大量削减行政部门手中的预算外资金,杜绝官员接受企业赞助出国旅游;细化预算支出科目,并及时对预算的编制、执行进行严格监督、审查;另一方面,应借助网络等公共媒体,公示官员出国考察的意图、考察的地点、考察期间的具体花销、用途,增强财政透明度,保障公众监督权、知情权,出国是否有必要交给公众去判断。
但愿有关部门能从5000万豪华南非游的警示中找到根治这一痼疾的良方,彻底清除可能产生并发症的病灶,共同建设一个阳光的政府。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