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11日星期一
【电影】太极旗飘扬
韩国电影越来越有味儿了,我指的是好莱坞味儿!开场的音乐一听就是美国大片,开场的画面也让我想到了《侏罗纪公园》的开场,叙事结构也向《泰坦尼克》和《拯救大兵》学了一手,倒叙。韩国电影早就抛开了香港甩开了日本踩着中国本土电影踏过戛纳柏林威尼斯直奔美国哈里坞德而去了!张东健和元彬虽然是偶像,但如果是《生死谍变》的姜帝圭来调教的话,你会不动心吗?这部用了三万临时演员的大戏如果你只看战争场面,你会以为是又一部《拯救大兵瑞恩》或《兄弟连》。
首先这部电影里我看到了不同的朝鲜战争——以往我们印象里朝鲜战争只是中国人和美国人的战争,根本不关南北朝鲜军队的事儿,这部电影里我们终于看到了属于朝鲜人民自己的战争!除了战地医院的一个洋人面孔外我没看到另外的美国人出现在电影里。
战争场面真实、残酷、血腥、刺激!(录像厅都这么写:))大场面和小细节同样出色!只不过有点过于写实,反倒觉得有些夸张,有些N年前看《力王》的感觉。毕竟韩国人还是向着韩国人,导演姜帝圭好像把胜负死伤和敌我实力分配得很平均,很公平,但可以看出感情倾向。
影片中表现的资本主义的反共观点让我这接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共产主义思想很难接受,尤其是对共产党的种种诬蔑(我认为是诬蔑)更是和我的价值观背道而驰,我在看《实尾岛》的时候也有同感。好在很亲切的地方是在片中看见了中国国旗和戴着棉帽子的中国解放军,雄赳赳气昂昂的杀过来了,让我有一种重看《大决战》的错觉,不仅忙里偷闲佩服了一下我国电影的蓬勃气势和宏大场面!但在我印象里好像咱们解放军应该是挥舞着军旗而不应该是国旗吧!
振泰的初衷只是为了保护弟弟,后来是为了给家里得到一枚勋章,逐渐对战争和杀戮的恐惧和厌恶消失了、反而产生了依赖心理,最后上瘾。沉迷于升值、宴会、采访,极度自我膨胀,冷酷无情残忍嗜血。置战友的生死于不顾,儿时的玩伴也可以成为屠杀对象,发酵以后变了味儿的战争狂人。究其性格根底:小时候为了弟弟上学和家里的生计自己放弃了学业但心里从未丢失向上攀登的信念,战争中他争勇好胜的性格如鱼得水,也算是对儿时未竟的事业的一种心理补偿。也许是我太阴暗了,把人家想得如此龌龊,可能他的想法就是用一枚勋章换回弟弟的平安。不到战场就能平安吗?这么做是为了家人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祖国?好在最后让我庆幸的是振泰还没有丢掉最后的良知,我一直担心因为有人说他未婚妻英秀是"赤匪"他就会不顾她的死活,还没有。英秀死的时候他应该顿悟了——子弹打在身上不疼,打到心里就不是疼了......
羸弱的振石反而比较理智,从小接受教育使他能够及时认识到战争的本质。"你本来可以救他,就在他奄奄一息的时候——那勋章上面沾满了战友的血又有什么用!""我们和他们一样是一丘之貉!""你才应该回家,你病了""我讨厌你说的一切,别想指挥我"......在和战俘的搏击比赛中把对哥哥的怨恨全部发泄到了对手的身上...元彬在这部影片中的独特气质像极了梁朝伟......
这只是我对电影前半部分的认知,后来我没有想到振泰顿悟的如此彻底,加入了我们共产主义阵营!更没想到两兄弟在战场上的离别会是如此悲壮惨烈!(张东健此段演技直逼《老男孩》崔岷植!)直到那弯曲的尸体变成一副枯骨,直到所有的感情凝聚成一支钢笔,影片才真正升华——这不是对狗屁战争的控诉和反省,这是对手足情深的另一种描述。
金钱是商业电影的基础。但是一流的商业作品除了金钱之外还需要天才的作者和创意。人家《拯救大兵瑞恩》有手摇摄像机,有残酷的战争,有血,有子弹线;但并不是说把以上要素攒起来再砸上厚厚实实的钞票就可以拍出一样好看的电影来。
《太极旗飘扬》一开始,就是模仿《拯》的当代人生活以便引出回忆。这一段拖拖拉拉,主人公抚摸着兄长的遗物悲痛万分,但是不明剧情的观众只能在演员的痛苦中猜测来龙去脉。好在这一段还没有超过观众的忍耐底线。之后直接跳到战前,这长长的一大段的和平生活的描述拍的真是画面优美音乐动人,但唯独缺了一件东西:没有丝毫的戏剧性和卖点。即使是历史频道的纪录片,也要有自己的思路和重点。但《太》片的这段生活描写完全是为了提供给主人公日后回忆美好生活,把一大堆MTV的镜头堆在了一起:这就少不了凡是表现朋友兄弟就要来一段的打闹追逐;凡是注定要上前线的人就少不了的漂亮未婚妻;以及各种供各位人物睹物思人的纪念物:什么钢笔啊,手绢儿啊,皮鞋啊,不一而足。哦,对了,还有任何一部电影都舍不得扔下的慢动作。
好不容易,把长长的风景片忍受完,主人公也被拉去当兵,死人,硝烟,臭饭,以及廉价日本动画片才会有的一人一个特写的自我介绍之后,终于镜头开始拼命的摇晃:打仗了。
总的来说,几段战争场面给我的印象是:杂乱无章,炫耀技术,BUG太多,和剧情严重脱节。为什么总说韩国电影土气太重,就是因为,韩国电影人有抄袭的心思,但是不知道都该抄哪些地方。导演只知道照搬《拯》里面的手提摄像机,突然的爆炸和满天的残肢,但是他不明白(更可能是明白但是没做到):《拯》里面的这些镜头是因为要给我们营造一个真实的战场。但是在《太》的战场里,我们看到的是两位主人公超级无敌的身影:张东健先是在埋地雷的战斗里遭到敌人伏击,冲到炮火里把战友背了回来。然后又在几天没吃饭喝水的情况下和战友们冲进包围他们的敌人阵地,凭着超人的体力和无敌好的运气消灭了一个又一个敌人。(每当有敌人横着枪呲牙咧嘴的压在我们两位主人公身上的时候,总会有子弹或者刺刀或者弹片消灭了敌人)最后一个人迎着重机枪的扫射冲到射击孔跟前连仍两颗手雷又钻进碉堡杀了所有人然后引爆了弹药自己则安然无恙。(另外这场仗是描写最混乱的一场,稀里糊涂的就赢了。)再后来在平壤,张东健冒着北朝鲜房顶屋前无数的火力点,一个人冲进大楼,借着莫名其妙的爆炸杀了所有人,自己爬上楼顶就像英雄儿女王成一样举起重机枪向遍地的敌人扫射,打光了子弹捡起两颗手雷扔下去,又弄出一把步枪一顿点射,简直就是韩国版的《抢滩登陆》。然后张东健在楼顶上(注意,是楼顶上)看见对方指挥官逃跑,自己跑下楼举着枪一路追赶,直接绕到飞奔的吉普车前,抱着敌人肯定打不着我的信念站在大路中间不慌不忙的举枪瞄准,一枪打爆驾驶员的头,然后打死从翻倒的吉普车里爬出来的人,又和敌人指挥官一阵肉搏,最后活捉指挥官。再然后,两位主人公又在大后方跟自己人搏斗了一番,在遇到志愿军进攻的时候另一位主人公元斌被困在俘虏营又被大火焚烧,结果安然回到大后方。然后又自愿跑回前线,把己方司令部里的人全部打晕,自己一个人穿过前线安然跑到对面投降,又在北朝鲜的战壕里遇到南韩的轰炸和进攻。我们的主人公就这么穿着南韩军队的衬衣在拼命射击的北朝鲜军人里跑过来又跑过去。好不容易被北朝鲜士兵发现了“正巧” 南韩军队攻了上来,身为逃兵的主人公顺手跟北朝鲜军一阵拼杀,又遇到张东健带着北朝鲜士兵反扑。然后这二位比赛似的杀了一个又一个南北士兵,中间还能抽空互相切磋了几次。最后在南韩大撤退的时候一个背着一个在炮火中走了没几步,就在战场中间就地躺下来续旧,再之后张东健向史瓦辛格一样,受着重伤用重机枪杀了一个又一个的北朝鲜士兵,这才不情愿的死去。
是的,我们可以说以上这一切都是有“可能”发生的。但是这可能性实在太小,以至于严重破坏了电影的真实性。这不是对于电影细节的吹毛求疵,而是对电影整体风格不伦不类的质疑。如果单把主人公的情谊拿出来用更为浪漫的手段表现,电影会很好看(比如我们的《英雄儿女》)。但是,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部抄袭着《拯》的外衣,抒发的却是高度浪漫主义的怪胎。细想之下,整部作品让人感到诸多的别扭。
从结构上说,《太》片最大的问题就是绝大部分的动作场面都和剧情无关:甚至一开始埋地雷这整场战斗对剧情基本没什么贡献。其余的战斗都有不同程度的为暴力而暴力,场面混乱的毛病。比如最后的几段飞机扫射核爆炸,太假不说,既无戏剧性又无新意,根主人公一点关系没有。就连《拯》里有一段近距离救护医疗兵的血腥镜头,《太》里生生也给照样加了一段。
不能光怨战争脱离剧情,实际上这部电影根本就没提供多少剧情。真正的主线冲突发生在弟弟在野战医院里认为哥哥热衷于勋章而不关心哥哥的生死。但是这时电影已经过了差不多五分之四。更为可笑的是,这用了一多半时间酝酿的矛盾冲突,竟然被随后哥哥的一封家书以及弟弟几分钟的回忆就轻松给解决掉。之后,哥哥迅速的在北朝鲜军队里变成了杀人狂,狂到在战场上死活不认识亲弟弟。让人觉得所有的一切就是为了“兄弟相残”这个卖点。然而,在内战中“兄弟相残”这个元素的意思,仅仅就是亲兄的谁也不认识谁的对着杀吗?如果真是为了这个的话,就让人觉得前面的铺垫也太过费劲了。
在我看来,电影里两个比较出彩的地方在于张东健要枪杀过去的好友以及他未婚妻因为投靠敌人被处死两段。前者比较好看,但是感觉挖掘得不够深,很奇怪为什么导演在前面费这么大劲给张东健未婚妻正着拍反着拍,就不愿意多铺垫一下他的这个修鞋小哥们。而未婚妻被处死的那一段,剧情好不容易张满,结果又沦为简单的暴力解决,叫人失望。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历史意义远大于电影本身的作品。固然,在电影中双方士兵的所作所为,百姓的流离失所,以及兄弟几个情谊的场面颇令人动容以至感叹。但是我觉得,这种动容和感叹,是历史而不是电影给我们的。电影做的,只不过是提醒我们一下罢了。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