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鱼:您的个人博客在盈利上已经成为了一个特例,您觉得将来会有普适性吗?
洪波:我认为没有,我在博客上也写过关于 Blog广告的文章。我觉得目前除了炒作之外,给Blog作者也提供一个收入,这样的形式我认为目前还不足以支撑成为一个真正的Blog作者收入来源,因为这个数额很小。像和讯可能给我一千,谈好了的话可能一个月给两千,对我来说我觉得这两千不是我所看重的。我觉得它会导致很多访问量和影响力更小的 Blog,实际上他们的收入会更低,低到他们没有兴趣。如果拿写Blog当成一个自由职业来说的话我觉得部分Blog养活不了一个人。
孙鱼:您还是初探了Blog个人盈利马上收手。
洪波:我觉得不能是一个盈利的模式。但是比如和讯推出的Blog广告联盟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是盈利模式,因为每一个Blog收入很小,但每一个都有广告投放的话他作为一个服务商可能是一个商业模式。我觉得每一个Blog个人没有商业上的收入中获得足够的机率的话可能会失去兴趣。孙鱼:Blog商业化至少会分出两层含义,一个是个人博客怎么赚钱,另外就是博客服务提供商怎么赚钱。您怎么看呢?
洪波:从个人博客来说,目前国内针对它的广告投放都很小,短时间内我也不认为它会变得很大。这里很多人通过投资Google AdSense来估算能有多少收入,我觉得这方面广告客户太少,广告客户对个人价值的理解也还处在非常早的时期,还需要有很多很多的工作去做,短时间内我看不到个人通过写Blog来赚钱,或者是通过写Blog来当成自己的职业,这个成为真正的商业模式短时间内看不到。
另外就是BSP,我觉得Blog服务已经成为一种基础服务了,就像电子服务,E-mail服务已经成为各个门户网站的标配,没有办法通过这服务直接赚钱,但是这个服务又是所有的门户网站不能缺少的。新浪尽管说它的邮箱特别不是好用,但是还是提供给大家一个免费的邮箱用。如果想通过这个赚钱,大家也尝试过,几乎都死掉了,263就是。这种基础服务就是这样,我觉得Blog服务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这样的基础服务,门户网站都可能提供Blog服务。现在网易、搜狐、新浪、雅虎都有。BSP如果一定从 Blog本身赚钱的话最后可能会像邮箱一样,它会反而失去的比得到的多。
这是一种综合服务中的一部分,这部分对于一个门户网站尤其是大的门户网站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能不提供。但是如果想把它当成一种收入来源提供的话可能会失去很多,我认为是这样的。这是从 BSP角度来说的,独立的BSP将来也有可能商业机会,比如说提供面向个人的服务,增值的服务,它可以把Blog提供的更专业,对于Blog有更高专业的 Blog可能会选择专业服务商。BSP针对Blog基础服务在中国收费根本不可能,国外有那么几家公司可以通过基础服务收费,它已经建立了那种品牌,软件水平可能比别人高一些。这时候收费可能是觉得他有品牌价值,愿意把我的钱交给你,把我的Blog放在你这儿,这个国外有这种模式。但是国内我看不到谁的服务更好、技术水平更好,我觉得基础服务收费不可能。还有一个是利用Blog服务给Blog提供一些附加价值,我觉得这也可以成为一种盈利模式。
孙鱼:前期一些嘉宾他们直接把单一的Web2.0模式看死了。您是否同意呢?
洪波:我认为不能完全看死,其实有一些网站自己发展也可以发展下去。比如说Fliker网站,它可以提供很多增值服务,很多人在用,国外的很多人都是付费用户,或者还有一些机制,比如在Fliker 上有人赠送你收费的空间,你也可以赠送给其它人,在你照片空间不够的时候。它自己已经有比较好的盈利模式了,尽管它后来被雅虎收购了,我觉得它即使不收购也可以活的不错。不是说Web2.0一定跟其他的东西整合在一块才有商业前途。因为Blog服务是Web2.0服务里最基础的部分,这部分到底是不是独立的也有商业前途?现在不好说,因为国外现在有现成的例子,独立服务做的很好一样是很好的模式。但是从目前看,单说国内的话我同意谢文说的独立的Blog服务确实很难看好。
孙鱼:整个Web2.0应用中,除了Blog还有RSS、SNS、WIKI等,您觉得它们将来的盈利模式怎么样?
洪波:各自有各自的盈利模式。Web2.0大致可以分成四个层次:第一就是观念的层次。Web2.0之所以标签乱贴就是因为观念的问题,您的观念就是Web1.0的思维,再怎么贴上Web2.0的思维也不是,Web2.0是以用户为中心,不是像过去一样追求排名这些东西。我觉得只要是追求这些事的,基本不太可能是一家Web2.0的公司;
第二个是技术层面,Web2.0实际上尽管说不是很新的技术,但是这些技术可以降低用户使用互联网的门槛,给互联网带来更丰富的表现力。比如RSS是其中一个,阿甲克斯是不用刷新页面的技术。这些不算什么很新的技术,97、98年就前后出现了,但是以前因为没有面向用户大规模的应用,以前更多的是给一些大的互联网公司用,现在个人要用互联网的时候这些技术重新焕发了青春。以前比如做一个发布系统,给门户网站用,编辑接受一段时间培训之后知道怎么使用了,做的再不友好没有关系只要发布效率高就可以了。但是Web2.0是要做的技术上很容易上手,Web2.0一定要降低技术门槛。
还有一个层面是应用层面,包括我们看到的应用比如说Blog服务是一个应用,SNS社交网络也是应用,包括数码照片的分享都是具体的应用。应用层面是关注用户实际需求的,只要关注用户的需求了就可以开发一个以前也有,但是开发思路不一样的。比如相册很多网站都有,但是相册一直没有成为一个主流的应用,但是Fliker可以上传你的照片,可以给别人分享可以就某个话题建成群组讨论,可以把照片加上标签,方便别人把某一类照片集中。这些功能在Web2.0观念指导下出现了新的趋势,让传统的照片相册服务一下子有了新的活力。第四,就是模式这个层面。投资Web2.0的那些公司或者媒体都比较关注Web2.0的商业模式是什么?我觉得任何一个应用在它出现的早期把商业模式定的太死,可能会限制它的增长。其实我们可以看到雅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就是免费服务,没有什么明确的商业模式。后来成了门户,有了广告的收入只不过说后来产生的,它当时上市的时候看不到有什么商业模式。Google早期就是给别的门户网站提供服务,收取一定的服务费,比如雅虎当时用了 Google的服务。通过给他们提供搜索引擎的服务收取一定的服务费,后来门户自己做搜索了,实际上这条路已经死了。而且Google的商业模式也不清晰,直到后来出现了搜索关键字广告。基于关键字就会出现相对应的广告,就是说不能一上来就有商业模式,它一时免费的给大家用,大家觉得好用继续用,用的人越来越多这奠定了最早的商业模式的基础。
国内比较明显的是腾讯,腾讯早期几乎是要经营不下去因为它没有商业模式,大家免费在网上用特的工具聊天,能有什么商业模式?但是现在会发现中国的网民人人是腾讯的用户了,因为发现腾讯的影响力太大了。他想做门户就想做门户,想做游戏就做游戏,他现在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大家就觉得太可怕了。那么你说早期的时候给免费大家用是不是一种商业模式?我觉得就是,这种模式不见得带来什么回报但是给以后的其他业务打好了非常好的基础。我觉得这个平台门户来说,新浪影响力最大,但是网民影响力来说腾讯最大。
商业模式不是一开始就很清晰的建立,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你如果能够对一些用户有很大的影响力的话,这个商业模式就一定能建立起来。首先要有大的用户群,而且能对这些用户产生很大的影响力。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